|
胶质母细胞瘤浸润的先天免疫细胞 |
胶质母细胞瘤被多种免疫细胞高度浸润,包括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了解胶质母细胞瘤相关髓样细胞(GAM)经历变态进入肿瘤支持细胞的机制,表征胶质母细胞瘤亚型内免疫细胞表型的异质性,并发现新的靶点可以帮助设计新的有效免疫疗法。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匹配的血液单核细胞,健康供体单核细胞,正常脑小胶质细胞,非极化M0巨噬细胞和极化M1,M2a,M2c巨噬细胞的GAM进行了全面的免疫表型分析,全基因组芯片分析和microRNA表达谱分析。相对于健康供体,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在CD11b中+细胞,小胶质细胞和MDSCs比巨噬细胞构成更高百分比的GAM。使用流式细胞术研究的GAM分析揭示了M1-和M2-样表型之间的连续性。与目前的教条相反,GAM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功能,前者与非极化的M0巨噬细胞接近。
胶质母细胞瘤可被多种免疫细胞高度浸润,包括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和髓样抑制细胞(MDSCs)。以前的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与胶质瘤的分级呈正相关。基于显微镜形态学,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被假定激活。然而,这种反应是否代表活跃的抗肿瘤防御机制(M1)或肿瘤支持机制(M2)仍有待确定。胶质母细胞瘤相关巨噬细胞由多种肿瘤衍生信号募集,如TGF-β,并且可能采用能够介导免疫抑制和促进侵袭的肿瘤支持表型。我们已经证明,巨噬细胞的存在是高级别胶质瘤基因工程鼠模型存活的负面预测因子并且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微环境中占优势,但具有受损的抗肿瘤免疫功能。MDSCs是巨噬细胞的前体,也是免疫抑制剂并发挥肿瘤支持作用。根据环境背景,这些免疫细胞群可以呈现M1和/或M2表型。
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假定M1表型以STAT1的表达为特征,并且能够通过将抗原呈递给适应性免疫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和吞噬肿瘤细胞来刺激抗肿瘤免疫应答。相比之下,交替激活的途径M2的特征在于清道夫受体CD163,CD204,甘露糖受体C型1(CD206)和细胞内STAT3的表达以及免疫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M2极化防止产生支持肿瘤特异性CD8 + T,CD4 + Th1和Th17细胞所需的细胞因子,并促进肿瘤支持性CD4 +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M2巨噬细胞不构成均一群体,并且通常进一步分为M2a,M2b和M2c子集。M2a亚型由IL-4和IL-13激活。M2b由IL-1R配体引发或暴露于免疫复合物加LPS,而M2c由IL-10和TGF-β诱导。我们已经证明,胶质母细胞瘤癌症干细胞可以募集并极化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至M2表型,抑制吞噬作用,并诱导免疫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虽然推测在胶质母细胞瘤微环境中发生高度M2极化细胞积聚,迄今为止,没有研究人员已进行了全面的表型和/或成胶质细胞瘤浸润先天免疫细胞或完全分析操作途径的基因型表征。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外周单核细胞谱系失调。为了确定胶质瘤患者中单核细胞和MDSCs的存在,我们对循环细胞进行了分析,发现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相对于健康供体和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细胞类型数量更多。MDSCs数量的增加与胶质瘤分级增加和接受类固醇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相关。我们没有发现在抽血时切除前给予类固醇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和未给予类固醇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之间的单核细胞数量存在显着差异。研究人员根据CD33 + CD11b + CD14 - CD15 +和CD33 + CD11b + CD14 + CD15 -的表面表达分别定义了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MDSCs 。在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血液中,我们鉴定了三种髓样细胞群:MDSCs的主要单核细胞亚群(CD33 + CD11b + CD14高 CD15 -),表达CD33 + CD11b + CD14低 CD15 +的中性粒细胞MDSCs的少数群体,以及CD11b + CD14低单核细胞。我们还观察到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CD11b + CD16 +)在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外周血中,与胶质瘤分级增加和接受类固醇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相关,这与先前有关癌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报道一致。
|
|
|
|
|
|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50%,居第1位,多见于成人,好发部位以额叶、颞叶、顶叶居多。胶质瘤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成人多见,30~4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不同病理类型的胶质瘤各有其高发年龄,室管膜瘤的高发年龄在10岁以前,星形细胞瘤多见于中年人,老年人以胶质母细胞瘤多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