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其恶性程度及肿瘤切除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肿瘤残余率高、手术中副损伤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和预后的重要因素,通过术中超声造影观察进行手术中定位、边界判断、肿瘤残余判断为临床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辅助帮助。
仪器设备:术中探测用AlokaprosoudalO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术中超声专用探头UST9133,频率3.0-6.0MHz(具备造影功能);UST9146T,频率3.0-6.0MHz。
方法:
(1)术前了解患者病史,熟悉CT、MRI等影像资料。
(2)超声探头准备,外科医师开颅过程中将术中超声专用探头涂耦合剂后连同导线套无菌腹腔镜套固定于手术台上备用。
(3)超声操作。
常规超声去除骨瓣后,由将准备好的探头用少量生理盐水做耦合剂置于硬脑膜上或直接置于脑膜表面行超声扫查,通过多切面扫查,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周围水肿带及比邻关系,测量距离脑表面的深度,彩色超声观察手术区域血管分布、走向以避开重要血管,对照MRI对肿瘤部位明确定位,选择合理手术人路。
超声造影经大隐静脉以团注方式注入2.4ml,实时观察肿瘤及瘤周造影灌注情况及增强特点,与二维超声对比明确肿瘤边界。
肿瘤残余的判断切除病灶后彻底止血并取出残腔内的止血材料,用生理盐水冲洗残腔2-3次后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将超声探头置于生理盐水中对瘤腔内及周围脑表面进行全面扫查,观察残腔各侧壁及底部,判断有无残留病灶,对照术前肿瘤回声以术区残腔出现不规则团状或带状异常回声判断有残留肿瘤,测量残余范围,再次行超声造影,观察术区及周围出现异常增强区判断有无肿瘤残余标本送病理。
1.肿瘤边界:常规超声下脑胶质瘤多表现不规则、局部边界模糊,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超声造影下肿瘤组织较正常脑组织明显强化,肿瘤组织与脑组织界限较明显。
2.肿瘤残余:常规超声判断残余肿瘤的灵敏度61.91%、特异度83.87%;超声造影判断残余肿瘤的灵敏度85.71%、特异度90.32%。造影判断低级别脑胶质瘤手术残余灵敏度87.5%、特异度92.59%;判断高级别脑胶质瘤手术残余灵敏度84.62%、特异度88.57%。
3.瘤周水肿带判断:超声造影下瘤周水肿带内可见散在稀疏点状增强,发现异常形态的毛细血管和间质水肿
脑肿瘤是仅次于脑卒中的主要致死性神经疾病,脑胶质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等“三高一低”的特点,首选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因其浸润性生长特性,即使在显微镜下也难以分清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间的界限,术中副损伤、肿瘤残余率高等导致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多不理想,故在术中实时判断肿瘤边界、瘤周水肿带及肿瘤残留对手术具有较大指导意义。术中超声、神经导航的应用成为引导神经外科医师进行更精确手术的辅助手段[5],但两者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常规超声对比度低、肿瘤边界、水肿带判断模糊,神经导航则存在漂移偏差、不能实时反映术中变化等缺点,而超声造影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的解剖、病理学和病理生理信息,准确定位肿瘤,明确肿瘤边界,实时显示手术术野的血管信息,且与DSA结果相关,并且可辅助判断脑胶质病理分级,引导手术切除及术后治疗。
肿瘤边界的准确判断是手术切除中的关键点,而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影响脑胶质瘤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相关的第一要素,术中对肿瘤边界及肿瘤残留的正确判断可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并减少手术副损伤,实现患者的理想预后。超声造影利用造影剂微泡的非线性效应和强回声散射,观察病灶与周围组织不同的增强程度,明确肿瘤边界,判断肿瘤残留,为手术提供引导。通过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判断肿瘤残留,比较两者判断脑胶质瘤残余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超声造影均较常规超声高,超声造影判断肿瘤残留达到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对临床有较好的辅助价值。
瘤周水肿带的判断一直是胶质瘤手术的难点,而瘤周水肿又是肿瘤细胞向正常脑组织浸润和转移的基础。病理学证实,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不仅可发现异常形态的毛细血管和间质水肿,还可发现散在的肿瘤细胞沿着新生血管或扩散的血管浸润,尤以高级别胶质瘤为明显。在瘤周水肿中仍可找到肿瘤细胞,这是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中超声造影下瘤周水肿带内可见散在稀疏点状造影剂微泡进入,对照病理结果超声造影可大概判断瘤周水肿带,但对水肿带中是否有肿瘤细胞浸润和其准确范围尚无判断标准及依据,本课题将就此做进一步研究。总之,超声造影在胶质瘤手术中具有定位、引导、提高肿瘤切除率等临床辅助价值,并且在瘤周水肿带判断等方面的价值还可做进一步深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