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儿科高级别胶质瘤相关的组蛋白突变 |
2012年的两项独立研究报告了H3F3A和HIST1H3B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的鉴定,其编码组蛋白H3变体H3.3和H3.1。此类突变导致组蛋白尾部两个关键残基的氨基酸取代:第27位赖氨酸至甲硫氨酸(K27M)和第34位甘氨酸至精氨酸或缬氨酸(G34R/V))。此外,K27M突变导致H3K27me3的全面减少,导致多梳抑制复合物2(PRC2)靶标的去阻遏。值得注意的是,临床(患者年龄,肿瘤位置和存活)和分子参数(甲基化模式和时空表达特征)的差异表明携带H3赖氨酸K27(H3K27)和G34突变的HGG可能来自不同的起源细胞,并且主要是不同的疾病。通常,组蛋白进行翻译后修饰(PTM),其涉及染色质重塑和基因表达。PTM受催化酶的控制,促进它们的添加(“作者”)或去除(“橡皮擦”)。它们中的大多数涉及赖氨酸残基,其位于组蛋白H3的氨基末端尾部并包括乙酰化和甲基化。
组蛋白N-末端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状态受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的作用和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s)的反应性调节。H3K27核小体的乙酰化由HATp300/CBP在基因的启动子或增强子被积极转录的位置进行。H3K27组蛋白的甲基化是与基因沉默相关的过程,由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EZH2(PRC2的组分)产生。另一方面,去甲基化过程由包括JMJD3和UTX的KDM6家族进行。此外,ATRX/DAXX复合物沉积的组蛋白变体H3.3在臂间异和端粒,而其在常染色质区域沉积朝向组蛋白伴侣HIRA携带。
DNA甲基化过程的突变更常见于H3K27突变体肿瘤的肿瘤发生,其中点突变导致赖氨酸被甲硫氨酸取代。这种氨基酸具有长的疏水侧链,具有最小的支化,这导致PCR2活性的抑制,导致甲基化蛋白(H3K27me3)的全面减少并因此导致异常活性。激活的癌基因。
关于H3G34R/V突变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一些研究表明MYCN的表达升高,表明这些胶质瘤肿瘤可能存在致癌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评估H3G34突变如何调节MYCN表达和/或其他致癌事件。
|
|
|
|
|
|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50%,居第1位,多见于成人,好发部位以额叶、颞叶、顶叶居多。胶质瘤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成人多见,30~4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不同病理类型的胶质瘤各有其高发年龄,室管膜瘤的高发年龄在10岁以前,星形细胞瘤多见于中年人,老年人以胶质母细胞瘤多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