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
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癌症(每年每10万人诊断6例),起源于胶质细胞(前体)。绝大多数是弥漫性浸润性生长到周围的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根据肿瘤细胞的星形胶质细胞表型,这些弥漫性胶质瘤传统的组织病理学分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或混合性胶质瘤/少胶质细胞瘤。后一种诊断正在消失,因为现在分子检测通常能明确诊断星形胶质细胞瘤或少突胶质瘤(见“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学”和)。根据有无明显的核分裂活动、坏死和绚丽的微血管增生(MVP),弥漫性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被划分为弥漫性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WHO)IIIV级)。
所有级别的弥漫性胶质瘤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沿白质束和原有血管广泛浸润于中枢神经系统实质。弥漫性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是不可行的,因为不能完全切除。如果不进行治疗,胶质母细胞瘤(不仅是最恶性的,而且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大约是确诊后的69个月,即使采用目前标准的手术放疗和DNA烷基化剂替莫唑胺联合治疗,存活率仍然非常低。在实施新的、更有效的弥漫性胶质瘤治疗方案方面进展有限,这与许多其他癌症类型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局限性而非弥漫性浸润性生长模式的胶质瘤最常见的例子是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在儿童中相对常见,通常为良性/WHO I级)和室管膜瘤的不同变体(发生于儿童和成人中,其侵袭性与世卫组织IIII级相对应)。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学
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里,多个研究揭示了胶质瘤发生的分子事件及其作为诊断、预后和/或预测标志物的临床相关性。在最近出版的修订版WHO分类中,这些标记物中的一些现已被纳入特定胶质瘤实体的定义中。代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的杂合子突变在7080%的II级和III级弥漫性胶质瘤和12%的胶质母细胞瘤中可见。这些突变(主要涉及胞浆IDH1,较少涉及线粒体IDH2)对表观基因组有重要影响,并导致IDH突变型弥漫性胶质瘤(胶质瘤CpG岛甲基化或表型/GCIMP)的广泛DNA甲基化。在“典型”少突胶质瘤中,根据最近发表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IDH1或IDH2突变与染色体臂1p和19q的完全和联合缺失同时发生。这种完整的1p/19q编码缺失不仅构成了少突胶质瘤的遗传特征,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和预测指标。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可以是IDH突变型或野生型。虽然大多数IDH突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表现为WHOⅡ级或Ⅲ级,但通常进展为Ⅳ级病变(“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最近的研究表明,IDH1突变的胶质母细胞瘤可能经历杂合性缺失,导致野生型IDH1表达缺失。目前尚不清楚IDH突变的杂合性或纯合性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生物学行为。大多数弥漫性胶质瘤在第一次诊断时表现为胶质母细胞瘤,是IDH野生型(“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在弥漫性胶质瘤中,有许多调节失调的通路是可以进行药物干预的。在恶性胶质瘤中,除了端粒酶3型(或恶性胶质瘤3型)经常发生的突变外,其他类型的恶性胶质瘤也经常受到端粒酶3基因突变的影响激活编码上游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的基因突变或扩增和/或PTEN(AKT途径的负调节器)的缺失;(II)细胞周期控制途径,例如由编码MDM2抑制剂p14ARF和周期蛋白D1抑制剂p16INK4A的基因CDKN2A失活突变引起的,或激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4)的突变,导致细胞周期从G1期不受控制地进展到S期;(III)使TP53突变失活,阻止DNA受损的细胞凋亡,并导致细胞周期不受控制的进展,有助于突变的逐渐积累和肿瘤内异质性的增加。
- 本文“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251.html)。
- 更新时间:2020-11-17 09: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