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技术在当前胶质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案例]反复癫痫竟是胶质瘤,术后4年没有复发
- [案例]胶质瘤致她突发癫痫,全切后重回职场!
- [案例]风险大、手术难、预后不明?远程咨询后,为疑难脑瘤患...
- [案例]成人脑干胶质瘤全切手术后超过5年以上均未复发
在PET成像中,示踪剂18F?鄄FDG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被证明是探测脑神经胶质瘤、对胶质瘤分级、预测预后、评价治疗效果及鉴别复发与坏死的有效工具。它可以进行参数成像,对人体内的生化过程或者肿瘤病理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9,10],还可以根据大脑对葡萄糖的生物摄取清楚显示大脑的解剖结构[2,11]。11C标记的氨基酸在探测肿瘤残余组织方面比18F?鄄FDG优越[2]。11C标记的甲硫氨酸(MET)在高级别和低级别的神经胶质瘤中均能浓聚,其在划定肿瘤范围时具有比18F?鄄FDG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鉴别低级别的胶质瘤时,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比较高。MET的这一特点可用于放疗计划中划定治疗的外部边界。把18F?鄄FDG和MET结合起来预测胶质瘤的级别及预后是一种更好的方法。BrunoKashten[12]等提出了一种对切除前的胶质瘤进行评价的定量计算方法:用T/MCU值的大小来衡量胶质瘤的级别,其中T代表肿瘤对示踪剂的摄取值,MCU表示大脑皮质对示踪剂的摄取值。当T/MCU?鄄F?鄄FDG≤0.8且T/MCU?鄄MET<1时,胶质瘤的级别较低,当T/MCU?鄄F?鄄FDG≥1且T/MCU?鄄MET≥1时,胶质瘤的级别较高;当其中一个值较高时,胶质瘤的级别处于两者之间。
fMRI可深入细胞、分子水平来评价胶质瘤功能性改变,包括扩散成像、灌注成像和局部血容积、局部脑血流和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对比度成像等。
扩散成像之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探测组织微观结构成像方法。有研究发现DTI可清楚显示胶质瘤与白质纤维的关系,确定皮质脊髓束与肿瘤间的距离,可用于指导手术[13]。在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上,Krabbe等[14]指出脑转移瘤增强部位的ADC值高于高级别的胶质瘤的瘤周水肿。
MR灌注成像定量、半定量分析毛细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反映生理与病理情况下组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评估局部组织活力及功能,对肿瘤灌注值的分析可以帮助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MRS可以测定生物体内局部的特定分子的信号,具有很高的化学特异性,与18F?鄄FDG?鄄PET探测能量代谢率不同,MRS探测的是代谢产物,它是在分子代谢产物的水平上提供癌细胞活性的信息,许多1H谱技术表示脑胶质瘤肿瘤区与正常组织明显不同[15],表现为NAA下降,Cho上升,Cr下降,NAA/Cho与Cho/Cr比值非常有助于鉴别高低级别的胶质瘤,NAA/Cho比值越低,表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相反Cho/Cr比值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性。Law等[16]通过对肿瘤周围区的波谱研究发现,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周围区的Cho/Cr值明显高于转移瘤周围区的相应值。
- 本文“分子影像技术在当前胶质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1309.html)。
- 更新时间:2021-04-08 11: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