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二级
- [案例]身怀六甲不幸罹患脑瘤,全切术后5年未复发,母子健康...
- [案例]高难度视神经-下丘脑胶质瘤致研究生视力下降、闭经案...
- [案例]胶质瘤致她突发癫痫,全切后重回职场!
- [案例]疑难胶质瘤女孩成功示范手术——“真的有幸了解到巴教...
胶质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二级是一种中度恶性的大脑肿瘤,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尽管其生长缓慢,但由于其弥漫性特征,常难以完全切除,且容易复发。接下来详细介绍该疾病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旨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了解,并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胶质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二级
病理特点
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其中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一类。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二级属于中度恶性胶质瘤,具有以下病理特点:
1. 细胞形态:肿瘤细胞为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多样,核异质性较低。
2. 生长模式: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侵入周围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晰。
3. 增殖指数:Ki67增殖指数较低,一般在510%之间。
4. 缺乏坏死和微血管增生:与更高级别的胶质瘤不同,WHO二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通常不表现出坏死和显著的微血管增生。
临床表现
由于肿瘤的弥漫性生长,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与肿瘤所在的脑区有关。常见症状包括:
1. 头痛:由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头痛。
2. 癫痫发作:肿瘤刺激脑组织,可能引发癫痫发作。
3. 神经功能缺损:根据肿瘤所在部位,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视力障碍或语言困难等症状。
4. 认知和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可能表现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绪变化。
诊断方法
诊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1. 影像学检查:
MRI: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胶质瘤的首选方法。T1加权像上,肿瘤通常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用于初步筛查,但对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显示不如MRI清晰。
2. 病理学检查:
活检: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活检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组织学分析,确定肿瘤的细胞类型和分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
IDH突变:IDH1或IDH2突变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中常见,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1p/19q共缺失:虽然主要见于少突胶质细胞瘤,但检测1p/19q共缺失可帮助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1. 手术治疗:
最大限度安全切除: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尽量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由于肿瘤的弥漫性生长,完全切除通常困难。
2. 放射治疗:
术后放疗:手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射治疗,以减少残余肿瘤细胞,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剂量和方案:常用的方案为60 Gy分次照射。
3. 化学治疗:
替莫唑胺:作为一种口服化疗药物,替莫唑胺在术后放疗联合化疗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IDH突变阳性的患者中效果更佳。
4.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分子标志物的靶向药物正在研究中。
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疗法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预后与随访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二级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仍存在复发和恶变的风险。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以早期发现复发或进展。
1. 随访频率:术后每36个月进行一次MRI检查,随病情稳定后可延长至每年一次。
2. 复发处理:复发后需重新评估,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放疗或化疗。
胶质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二级是一种复杂的脑肿瘤,尽管其恶性程度较低,但由于其弥漫性生长特点,治疗和管理仍具有挑战性。综合手术、放疗和化疗的多学科治疗策略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患者的预后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 本文“胶质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二级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41561.html)。
- 更新时间:2024-07-10 10: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