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突胶质瘤who分级2016?间变少突和少突的区别?
少突胶质瘤(Oligodendroglioma)是一种源自少突胶质细胞的原发性脑肿瘤。根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少突胶质瘤分为两级:WHO II级(低级别)和WHO III级(高级别),后者也称为间变性少突胶质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低级别少突胶质瘤通常生长较慢,预后较好,而间变性少突胶质瘤则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接下来详细介绍少突胶质瘤的分类标准、病理特征及其临床表现,并重点比较低级别少突胶质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瘤的差异。
少突胶质瘤及其WHO分级
少突胶质瘤是一种少见的脑肿瘤,通常发生在成年人的大脑半球。其病理特征包括细胞具有圆形核和清晰的细胞质边界,常伴有钙化、血管增生和微囊形成。2016年,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了更新,将分子病理学特征纳入分类标准,使得少突胶质瘤的诊断更加精确。
WHO 2016分类标准
根据2016年WHO分类,少突胶质瘤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少突胶质瘤,WHO II级(低级别)
特点:生长较慢,预后相对较好。
病理特征:细胞密度较低,核异型性较轻,细胞分裂象较少。
分子特征: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
2. 间变性少突胶质瘤,WHO III级(高级别)
特点:生长迅速,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病理特征:细胞密度高,核异型性明显,细胞分裂象增多,常伴有坏死和微血管增生。
分子特征: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
低级别少突胶质瘤与间变性少突胶质瘤的区别
1. 病理特征
低级别少突胶质瘤(WHO II级)通常表现为细胞密度较低,核异型性较轻,细胞分裂象较少,病变区域常见钙化和微囊形成。
间变性少突胶质瘤(WHO III级)则表现为细胞密度高,核异型性明显,细胞分裂象增多,常伴有坏死和微血管增生。
2. 分子特征
两者均具有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但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瘤中,这些分子特征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恶性程度。
3. 临床表现
低级别少突胶质瘤通常生长较慢,患者症状进展缓慢,预后较好。
间变性少突胶质瘤进展迅速,症状恶化较快,预后相对较差。
临床诊断与治疗
1. 影像学检查
MRI是诊断少突胶质瘤的首选工具,通过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和特征。低级别少突胶质瘤在T2加权成像上通常表现为高信号,而间变性少突胶质瘤则在T1加权成像上表现为不均匀的增强。
2. 病理学检查
通过手术切除或活检获取肿瘤组织,并进行组织学和分子病理学分析,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3. 治疗策略
低级别少突胶质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部分病例可能需要辅助化疗。
间变性少突胶质瘤由于其高恶性程度,通常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
预后与随访
1. 预后
低级别少突胶质瘤的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
间变性少突胶质瘤的预后较差,尽管综合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期,但总体生存率仍低。
2. 随访
定期随访对于监测肿瘤复发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通常包括定期的MRI检查和临床评估。
少突胶质瘤的分级和分类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WHO分类标准的引入,使得少突胶质瘤的诊断更加精确。尽管低级别少突胶质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瘤在病理和分子特征上有相似之处,但其恶性程度和临床表现差异显著。理解这些差异对于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随访过程中的决策至关重要。
- 本文“少突胶质瘤who分级2016?间变少突和少突的区别?”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43400.html)。
- 更新时间:2024-07-11 11: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