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疗法治疗脑胶质瘤综述
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在尽可能保护脑功能的前提下,术后同步放、辅助化疗是脑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法。FDA于2011年4月15日批准电场治疗用于胶质复发细胞瘤,2015年10月5日批准电场治疗用于新诊断的胶质细胞瘤。美国2017年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指南指出,电场治疗可用于KPS≥60,MGMT启动子甲基化,或MGMT非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在标准同步放化疗后,年龄≤70岁的患者随后建议首选替莫唑胺联合电场治疗。70岁以上的患者,如选择采用标准同步放化疗和替莫唑胺辅助化疗,则不接受大分割放疗,也可以采用电磁场联合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胶质母细胞瘤,不管是弥散性的,多发的,局部可切除的还是不可切除的,都可以考虑电场治疗。
电场疗法治疗脑胶质瘤综述
电磁场治疗主要是利用Novocure公司的NovoTTF100A和其更新的设备,对肿瘤病灶施加低强度(1~3V/cm)、中频(100~300kHz)的交变电场。脑胶质瘤患者接受电场的作用方式是贴附在2号头皮上。
电磁场治疗的基础。
与电流、射线或磁场不同,电场治疗的基础是肿瘤细胞内的电物质受到电场的牵引,不能进行有丝分裂活动,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详细阐述其原理,需要了解电场作用于电子和偶极时的一般规律:由于带负电荷的电子有向正极移动的特征,在直流均匀电场中的电子自然地向正极移动;在交流均匀电场下,电荷根据交流频率在电场两极间来回移动,本身带正负电荷的偶极在原地持续旋转;在非均匀交流电场下,由于电泳作用,带电的电子或偶极会向电场线密集(即,场高)移动。
按照交流均匀和交流不均匀电场原理,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分别在两个环节受到损伤:①肿瘤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结束至晚期时,在单个细胞内形成均匀电场,而带电微管受均匀电场的牵引,无法形成肿瘤细胞内正常的纺锤体微管结构,进而导致随后异常分裂。2肿瘤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逐渐形成2个亚子体,亚子体之间以“卵裂沟”相连接,形成“亚子体卵裂沟亚子”的特殊结构,交流电线路在此结构通过时,从1亚子体一极进入,高度集中于卵裂沟结构,再从细胞另一极穿出,呈现亚子体两极电场线疏,卵裂沟电场密度较高的情况,形成胞内非均匀交流电场。这时电场引导细胞内的带电物质聚集到卵裂沟,使该处的细胞膜压力升高,最终导致细胞起泡,破裂。具体地说,只有当细胞卵裂沟演化长轴方向与电场方向平行时,才能破坏细胞分裂,正常神经细胞因分裂速度慢而不受影响。
电磁场治疗的分子基础和机理
在细胞分裂的早期、中期、后期和后期,每一阶段都需要特异性蛋白的分解和合成,精确的调节,时间和空间的要求非常高。在前中期和中期之间,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pindleassemblycheckpoint,SAC)阻止染色单体的分离,直到染色体着丝点准确地连接在纺锤体中线,然后,泛素连接酶(anaphasepromotingcomplexorcyclosome,APC/C)激活,维持中期重要蛋白(例如cyclinB),分裂酶抑制蛋白被APC/C分解,分裂到后期,后期纺锤体迅速组装,将姊妹染色单体推向两边,两亚子之间出现收缩,促进卵裂沟形成。在后期的纺锤体中含有一种调节蛋白,它能激活胞裂蛋白Septin2,6,7复合物,它在卵裂沟结构稳定演化和细胞牵拉分离中起着重要作用。
像紫杉醇这样的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断SAC,而电场疗法的作用时机和作用靶点是不同的。在细胞分裂中期电场作用下,分裂酶抑制蛋白等关键物质的分裂结构是正常的,表明电场对中期并没有影响。在中期到后期,细胞异常主要发生在中后期,作用靶点主要是Septin2,6,7异三聚体和α/β微管。在细胞周期的推进过程中,氨基酸的分解和合成以及蛋白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蛋白带上正负电荷,形成一个整体,由等电量相同且非常接近的正负电荷组成,又称“电偶”,蛋白质带正负电荷时,其与电荷量之间的距离,决定着电偶极矩的高低,电偶极矩高者容易受到电场的影响而转动。亚基是一种具有1660D高偶极矩的物质,它参与了微管的形成,在电场的作用下,中后期在微管纺锤体上出现组装障碍,随后出现染色体异常分离,细胞多核化,以及依赖于微管的凋亡。
2,6,7复合物同样具有2711D的高偶极矩,在电场中,Septin2,6,7复合物被放置在纺锤体上的过程被干扰,卵裂沟的演化障碍,无法抵抗卵裂沟的流体静压,导致膜起泡破裂。在异常分裂之后,细胞出现核异常、细胞应激征象,出现免疫原细胞死亡现象,认为电场治疗与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关。结果表明,利用电导资料,LOK等对不同脑组织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首次描述了电场在颅内的不均匀分布,得到了侧脑室额角和侧脑室枕角的最高场强。此项研究报告1例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行贝伐单抗联合电场治疗1年后,新发病灶正好位于场强分布较弱的区域,而原发病灶呈稳定状态。
脑肿瘤的电场强度与电极间距并无绝对相关,而取决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导电性,脑脊液的高导电性对场强向深部传递尤其重要。由左右电极片发射的电场,较易到达白质内肿瘤,而皮层下肿瘤更依赖于前后电极片。
体内外电场试验及最佳电场参数。
电场治疗在黑色素瘤动物模型中的作用首次被KIRSON等人描述为2004年。之后的研究证实了电场治疗脑胶质瘤模型的有效性,并确定了几种细胞的最佳抑制参数:小鼠B16F1黑色素瘤为100kHz,MDAMB231乳腺癌细胞为150kHz,大鼠胶质瘤细胞为F98,人胶质瘤细胞系U118、U87为200kHz,从而奠定了电场治疗设备在脑胶质瘤治疗中实际应用的基础。结果:频率在150~200kHz的细胞效应对细胞毒性影响最大,而频率在50kHz以下或在500kHz以上的细胞效应对细胞毒性影响不大,且随场强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现已发现了多种细胞系的敏感参数,如A2780卵巢癌、A549肺癌、AsPC1胰腺癌、HeLa宫颈癌、MSTO211H间皮瘤、MCF7乳腺癌等多种细胞的敏感性参数都在150kHz以上。多种细胞和动物试验表明:电场治疗能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对不同MGMT状态的胶质瘤细胞系和其它耐药细胞系也有相同的抑制作用。
电磁场治疗的主要临床试验
电疗法治疗复发性胶质瘤的疗效首次被KIRSON等小型对照试验所描述,包括10个复发性胶质瘤样本,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6.1周,总生存期为62周,是对照组的两倍。另外,SALZBERG等应用100~200kHz电场治疗胸膜间皮瘤、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等,6种不同肿瘤进展或转移患者至少治疗14天,1例乳腺癌转移患者和间皮瘤患者肿瘤消退,3例稳定,1例进展,表明电场治疗对其他肿瘤可能有潜在疗效。
2006~2009年间进行的复发性胶质瘤Ⅲ期临床试验,入组的237例复发性胶质瘤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单纯电磁场疗法组(n=120)和最佳治疗组(n=117)。药物治疗组用药为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电场疗法组和优化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HR=0.86,P=0.27)为6.6个月和6.0个月(HR=0.86,P=0.2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HR=0.81,P=0.27)为20%,无进展生存期(HR=0.81,P
- 本文“电场疗法治疗脑胶质瘤综述”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838.html)。
- 更新时间:2021-02-08 13: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