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病因-垂体腺瘤发病机制
- [案例]视神经胶质瘤赴德全切术后1年回访,无后遗症、没有复...
- [案例]年轻老师岛叶胶质瘤顺利全切手术案例解析
- [案例]成人脑干胶质瘤全切手术后超过5年以上均未复发
- [案例]视神经胶质瘤首刀未切干净、右眼近失明,化疗还是二次...
垂体腺有时又名总管腺,因为它就像是一个中枢控制开关,它具有调节你身体生长、发育及日常功能的多方面作用。这个腺体分为两个不同部分,也就是前叶及后叶。垂体腺的后叶生产两种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在调节尿浓度及总排尿量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它还会增。另一种激素是催产素,它能促使子宫在分娩时收缩。
垂体腺瘤发病机制进展
垂体作为一个神经内分泌器官,虽然重量仅0.6g,但其复杂的、广泛的重要功能,从生长、发育、生殖、代谢平衡、内分泌环境稳定直至衰老,影响人的一生,加之下丘脑及靶腺激素的调节影响,使得对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研究缺乏全新性认识。
随着分子遗传学理论及技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垂体腺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垂体腺瘤形成的过程中涉及到染色体异常、细胞增殖、信号传导异常、基因异常、粘附血管生长等诸方面的因素,虽然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不是非常清楚,但由基因的异常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及细胞异常增殖的过程,基本由大家认可,达成共识。
(一)垂体腺瘤染色体异常
Mark等在上世纪70年代报道了8例染色体分析, 随后的30余年,各地报道了大量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在垂体腺瘤中存在染色体异常,说明染色体异常与垂体腺瘤的发生有非常大的相关性。临床意义在于提示与肿瘤的大小及侵袭性相关。的多种染色体异常说明垂体瘤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单一的原因,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
(二)垂体腺瘤的克隆起源
上世纪90年代,根据莱昂化作用假说开始对垂体腺瘤进行克隆分析,所选择的X性连锁等位基因为HPRT(次黄嘌磷酸核糖转移酶)及PGK(磷酸葡萄糖激酶)基因。
Herman和Alexander等人通过运用X染色体非活化型分析方法,证明了垂体腺瘤是单克隆发生的,认为这可能是由原始干细胞的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增殖引起,目前这一理论已被广泛接受。
(三)信号传导途径异常
信号传导途径异常能够引起细胞过度繁殖、浸润与转移。多种实验证实在GH腺瘤的发生过程中, Gsa的突变起重要的作用,由此肯定了信号传导途径异常是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而在垂体PRL腺瘤、ACTH腺瘤、TSH腺瘤中的发生率很低,这可能是因为调节这些激素分泌的下丘脑释放激素不是通过Gsa,而是通过其他类型的G蛋白起作用的。
(四)垂体腺瘤的基因改变
目前发现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有数十种, Gsa基因与GH腺瘤的密切相关性较为明确,是由于点突变导致Gs蛋白a亚单位(Gsa)的变异。Gsa基因是一个由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组成的长约20Kb的碱基序列,是Gs蛋白a亚单位,Gs蛋白是G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其功能是将刺激信号从细胞表面受体传递到腺核苷酸环化酶的催化单位上,促进环磷酸腺苷(cAMP)的合成。由于cAMP依赖于生长激素的分泌,因此Gs蛋白与GH的分泌密切相关。
90年代末,垂体腺瘤转化基因(PTTG)被成功克隆,它是个在垂体腺瘤上有着高表达的人类转化基因,该基因是一个位于5q33、编码23kDa、共20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研究表明PTTG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和侵袭性密切相关,它是通过对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诱导,刺激肿瘤血管的形成,促进肿瘤的增殖。
粘附分子也与垂体腺瘤侵袭性有关,Tromillas等收集了82例垂体腺瘤和6例正常垂体组织,发现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在正常垂体组织无表达,在46.3﹪的垂体腺瘤和85℅的侵袭性腺瘤中有表达。
(五)血管生长因子调控和垂体腺瘤
肿瘤血管生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肿瘤增殖初期并不伴随血管的增殖,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血管生长是一个被动过程,往往由于肿瘤生长过快导致肿瘤组织的缺氧,缺氧是肿瘤血管增生的始动因素。
- 本文“垂体腺瘤病因-垂体腺瘤发病机制”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1649.html)。
- 更新时间:2021-04-16 1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