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的常规磁共振诊断、术前计划和术中监测
- [案例]脑干胶质瘤患者求诊12年,终得国际专家手术顺利切除
- [案例]小小男子汉胶质瘤复发赴德成功手术案例
- [案例]国际大咖为您解读:为什么胶质瘤需尽早手术?
- [案例]疑难胶质瘤女孩成功示范手术——“真的有幸了解到巴教...
胶质瘤起源于胶质细胞,是颅内原发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恶性肿瘤的8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系统,胶质瘤可分为4个等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
影像学检查,如CT、MRI,是临床诊断前对病理组织进行诊断的主要方法。与CT相比,MRI具有多序列、多参数、多平面成像、无骨伪影干扰、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同时提高手术总切除率一直是临床面临的挑战。随着分子影像学的逐步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包括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扩散张量成像(DTI)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在胶质瘤的诊断、恶性程度分级和疗效评价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并能进一步确定肿瘤与皮质功能区和白质纤维束的关系,对肿瘤的术前规划和术中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避免术后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脑胶质瘤的常规磁共振诊断、术前计划和术中监测。
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和分级。
常规磁共振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相对成熟。多方向三维成像能更准确地定位病灶,并能准确评价胶质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及瘤周水肿情况。磁共振成像对胶质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尤其是结合增强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的扩散范围和形状,从而对胶质瘤进行分级。
术中指导手术,判断肿瘤边界。
对于WHO级局灶性胶质肿瘤,如毛型星形细胞瘤,可通过手术完全切除。世界卫生组织二级胶质瘤通常表现出弥漫性侵袭性生长模式,并倾向于演变为三级或四级胶质瘤。光靠手术是不可能完全缓解的。对于WHOⅱ~ⅳ级胶质瘤,手术应以放化疗为主。因此,准确的术前诊断和区分高级别胶质瘤和低级别的胶质瘤是最佳手术计划的前提。术中辅助检查如术中b超、术中MRI(i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可在术中实时提供影像数据,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切除。
自1996年由哈佛大学的亚历山大等人首次报道用于指导神经肿瘤手术以来,IMRI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上海华山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是国内最早引入术中磁共振技术的医院。iMRI可以消除脑移位的影响,提高肿瘤全切率,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准确定位脑深部微小病变。与传统的神经导航引导下胶质瘤切除术相比,前者的总切除率明显高于后者。iMRI组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高于传统组,但12个月的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术中可利用T2WI、FLAIR图像和T1WI增强来突出病灶,确定影像边界,区分肿瘤和瘤周水肿,判断切除是否完整。随着术中磁共振的不断发展,术中磁共振的场强不断提高,从固定磁体到移动磁体,从最初需要将患者移动到磁共振室,到现在无需移动患者即可实现实时磁共振成像,从最初提供解剖信息到最终与功能信息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其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术中MRI的局限性。
iMRI虽然能及时更新导航数据,有效克服术中大脑漂移对神经导航的影响,但iMRI使用昂贵,MRI导航手术室建设复杂,需要考虑应用范围、安装运输、结构设计、电磁屏蔽处理等诸多因素,耗时较长。开颅时需要用无菌塑料覆盖手术区域,移动器械是否会增加感染几率还有待研究。指导涉及职能领域的操作的能力有限。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不断发展,有望在分子水平上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指导胶质瘤的术前和术中计划。但术中应用功能性MRI会进一步增加成像时间,增加感染几率。
- 本文“脑胶质瘤的常规磁共振诊断、术前计划和术中监测”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957.html)。
- 更新时间:2021-03-02 1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