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微血管病理学及其分子基础
- [案例]视神经胶质瘤赴德全切术后1年回访,无后遗症、没有复...
- [案例]家属三鞠躬致谢--视神经-下丘脑区较大胶质瘤案例
- [案例]反复癫痫竟是胶质瘤,术后4年没有复发
- [案例]5岁视神经胶质瘤小朋友在德国治疗案例
胶质瘤微血管病理学及其分子基础,病理学特点,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分子生物学类型和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
MRI灌注是临床常用的评价微血管通透性的方法,但MRI外源性钆对比剂的使用会使部分患者产生严重过敏反应,并使其在体内沉积,安全性受到怀疑。作为一种全新的评价方法,MRI灌注法不仅能无创、定量、动态地评价肿瘤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而且安全可靠,患者可接受性好,已逐步在科研和临床上应用。重点介绍了非对比剂MRI技术,并对灌注MRI在评价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方面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血脑屏障(BBB)微血管壁完整致密,只有一些小分子可选择穿过。由于多种血管形成方式,胶质瘤导致BBB逐渐转变为血瘤屏障(BTB),形成的肿瘤微血管形态发生扭曲,畸形,管壁多为不成熟的内皮细胞。因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基膜不连续、周细胞覆盖减少等异常结构特点,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功能正常而受损。
多个细胞因子的表达升高共同导致胶质瘤微血管形成,包括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生成素2α(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低氧微环境可引起肿瘤HIF1α表达升高并大量分泌,促进肿瘤微血管形成。但由于肿瘤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异常,缺氧状态反而加重,这样的恶性循环启动了VEGFRNA稳定转录。VEGF是调节肿瘤血管生长的最关键的细胞因子,它与内皮细胞膜表面的VEGFR1和VEGFR2受体有直接关系。VEGFR2与血管生成关系密切,通过与配体受体的结合,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同时导致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安格2表达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细胞募集减少,血管结构松弛,微血管壁的完整性降低,从而导致肿瘤血管稳定和成熟障碍。基质金属蛋白酶还能降解新生血管外基质,进一步促进肿瘤血管壁高通透性的形成。神经胶质瘤血管高通透性与肿瘤分子亚型有关,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首次把分子特征纳入标准,根据肿瘤基因型对神经胶质瘤(如扩散胶质瘤)进行分子分型。
其主要分子特征包括:①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②MGMT启动子甲基化;③EGFR基因扩增及EGFRvIII重排;⑤EGFRvIII基因联合缺失,等等,研究证实,IDH基因突变及1p/19q联合缺失与肿瘤微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关。结果表明,IDH突变可能会提高HIF基因的表达,进而激活下游分子VEGF和Ang2的功能,从而导致微血管结构的改变,导致通透性增加。少数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联合缺失,微血管结构异常,形似鸡爪,此瘤亚型的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强。
- 本文“胶质瘤微血管病理学及其分子基础”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988.html)。
- 更新时间:2021-03-05 11: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