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的外泌体诊断研究进展。
- [案例]INC巴教授较大视神经胶质瘤全切术后3年,视力有恢...
- [案例]视神经胶质瘤赴德全切术后1年回访,无后遗症、没有复...
- [案例]【近10位患者真实案例】这种胶质瘤可以做“更好”全...
- [案例]脑干胶质瘤手术全切后11年没有复发
脑胶质瘤的诊断现状
准确的诊断和分级,有助于明确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脑胶质瘤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方法进行诊断。
1神经影像学检查。
成像不仅能反映肿瘤的形态变化,而且还能反映其生物学特性。磁共振是目前首选的颅内占位检查方法,可为肿瘤形态学诊断及良恶性提供可靠依据。尽管CT、MRI、PETCT等诊断脑胶质瘤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但仍存在假阳性,不够方便快捷等问题,难以普及。
2采用组织学诊断。
将肿瘤组织切片,再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金标准”。但组织学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由于脑胶质瘤组织形态类型众多,不同观察者在诊断上存在差异;二是病理组织检测是侵入性的,只能通过手术或立体定向活检来获得,受患者自身条件或当地医疗条件的限制;三是组织病理分类不能判断预后,同一组织病理在预后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也无法进一步进行肿瘤亚型分类等。
脑胶质瘤2型外泌体诊断进展
在2016年,WHO更新了脑胶质瘤的诊断标准,将组织学和分子学特征,包括临床和影像学相关的组织学特征结合在一起,为诊断、判断预后提供相关的生物学指标,并通过基因分析确定脑胶质瘤的亚型。在脑胶质瘤的诊断中,新的标准包括基因分型和分子生物标记,并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变异Ⅲ、异柠檬酸脱氢酶1和miR21(IDH1)中确认了特异性标记。
接下来我们提出以肿瘤生长方式、生物学行为、基因突变为主要诊断标准,提高对脑胶质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脑胶质瘤提供新的标准。现已确认为胶质瘤专用分子生物标志物,并纳入最新诊断标准的胶质瘤标志如下。
1EGFRvⅢ
IGFRv的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高度特异。外显子2~7缺失的EGFR患者占胶质瘤患者总数的20%~25%。斯科格等3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清外泌体中检出EGFRvⅢ,其中14例在匹配的组织样本中检出EGFRvⅢ。提示基于血清的生物标志物在检测肿瘤特征方面比组织样本更为敏感。EGFRvⅢ已不存在于胶质母细胞瘤切除术后的血清标本中,提示EGFRvⅢ可作为胶质瘤诊断的生物分子标志。
2.IDH1/2型突变。
IDH1/2为辅酶Ⅱ依赖的脱氢酶,催化异柠檬酸氧化脱羧制得酮戊二酸。突变后,IDH1和IDH2的酶活性发生了变化。将正常组织和胶质母细胞瘤进行比较,发现在80%的低级别不同的胶质母细胞瘤和大约10%的胶质母细胞瘤中都有这种突变,但是在正常的大脑和身体组织中没有发现。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IDH1突变,并采用高灵敏度的qRTPCR或数字PCR技术分析来自组织和脑脊液中外泌体来源的RNA和血液DNA,发现IDH1/2突变不仅可作为胶质瘤诊断的生物学标志,而且可改善胶质母细胞瘤的生存预后。
部分补充序列沉默mRNA转录可能有助于miRNA的基因表达调控。由于miRNA相对于mRNA稳定性好,能够在外泌体中检测到,因此miRNA已成为生物分子标记物的研究热点。MiR21是胶质瘤细胞中一种过表达的miRNA,它在胶质瘤中具有多种重要的致癌作用,包括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以及抗性DNA表达等。与对照组相比,Akers等从神经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脑脊液的外泌体分离得到的miR21要高出10倍,而手术切除后脑脊液的miR21则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 本文“脑胶质瘤的外泌体诊断研究进展。”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842.html)。
- 更新时间:2021-02-08 14: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