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结节膜瘤会不会引起失明?
- [案例]3岁患儿双侧视神经、下丘脑胶质瘤治疗记录
- [案例]记一个与恶性脑胶质瘤抗争18年的幸存者
- [案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后1年,亲诉心路历程
- [案例]视神经胶质瘤赴德全切术后1年回访,无后遗症、没有复...
于1916年首次完成鞍结节脑膜瘤的完全切除,但直到1929年才被报道。戴伊在1922年首次公布了8个手术切除的结果。在1938年,库辛和艾森加德报告了28例鞍结节脑膜瘤,并根据肿瘤大小提出了四期分类方法。卡辛和艾森哈特的文章中,他们使用了“鞍上”一词来描述起源于鞍结节表面硬膜的肿瘤。这一说法在文献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后来出版的出版物把肿瘤起源于几个不同的部位,如前床突、视神经孔、嗅沟和蝶骨平台归为“鞍状”。在绝大多数的病例中,我们认为鞍结节的脑膜瘤应该并且能够与其它所谓的“鞍状”脑膜瘤区分开。
垂体窝前部略微隆起的骨质为鞍结节,高而宽,仅几毫米。在临床症状出现时,起源于该区域的肿瘤一般直径为2~4cm。因为鞍区体积相对较小,这些肿瘤在硬膜上附着时,可以向前延伸到蝶骨前缘(前交叉池前界),并向后累及鞍隔和漏斗。对于肿瘤在这一区域的进一步分类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当肿瘤继续生长时,就会抬高视神经和视交叉,从而产生相同的临床表现。虽然我们认识到显微镜下肿瘤的起源可能是鞍结节,也可能是鞍隔,但我们仍然都把这些肿瘤称为鞍结节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为该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占颅内脑膜瘤的5%~1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肿瘤侵犯视神经或视交叉所致视觉视野障碍,一般先表现为单侧视力损害,再表现为双侧视力视野损害。单眼视力下降占50%,双眼视力下降占55%,眼底检查可见原发乳头萎缩。头疼是本病的另一常见症状,少数可表现为精神紊乱,如嗜睡、记忆力减退等,可能与额叶底部受肿瘤压迫有关。很少病人会出现垂体瘤内分泌功能障碍,例如性欲减退、闭经等,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压迫垂体而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
将鞍结节脑膜瘤分为四个阶段:(1)早期阶段,(2)无症状阶段,(3)适宜手术阶段,(4)晚期阶段,(5)不适宜手术阶段。研究人员不仅将鞍结节脑膜瘤视为特征性疾病,而且强调肿瘤生长与视器关系的重要性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手术显微镜,神经外科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肿瘤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方法选择
虽然脑膜瘤可侵犯骨质,导致骨质增生,但主要是在硬膜下腔生长,并留在蛛网膜外。当鞍结节脑膜瘤生长时,交叉池底部的蛛网膜被推挤而覆盖肿瘤表面。当肿瘤持续增长时,它侵袭邻近脑池并累及蛛网膜的不同层次。在肿瘤和穿过蛛网膜下腔的动脉和神经之间,蛛网膜池壁是一种天然屏障。患者选择和处理策略鞍结节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尽可能切除所有肿瘤,包括硬膜和侵袭的骨质。传统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不提倡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放疗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用于那些无法手术切除的复发肿瘤、残存肿瘤、老年病人和衰弱病人。由于肿瘤的动脉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循环,而颈内动脉又与眼动脉相交,因此术前栓塞是不可行的。
可由冠状、单额、翼状等三种入路的颅骨肿瘤进行手术切除。额下入路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对鞍区的最大展示。其不良反应为嗅神经损伤,额窦开放,存在潜在感染和脑脊液漏的可能。为了更好地展示前额下人路,建议将眶上弓移出蝶鞍。经翼点入路,我们切除了鞍结节肿瘤。这条入路不会危害嗅神经,也不会使患者在额窦开放后发生脑脊液漏或感染。相对于前额下入路,翼点人路通过对蝶骨嵴的广泛去除和完全解剖侧裂,仅需牵拉脑组织,就能到达鞍面。唯一的缺点是,同侧视神经下部的肿块和视交叉比额部下入路明显。这一小缺点并不能证明:让病人承担冠状开颅和嗅觉丧失的风险和并发症是合理的。典型的颅骨开裂于非优势半球。若肿瘤异常生长于视神经与颈内动脉之间,则可选择侧入路切除病变,这可使手术显露最明显,而不会有损害视神经或颈内动脉的危险,若一侧眼失明,则可选择侧入路切除弱视的那一侧,因为这方式可使受累较轻的一侧视神经减压最明显。
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较多,任何一种入路都不具有绝对优势,选择哪一种入路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周围组织的关系、分类及分级等有密切的关系。在手术之前,需要综合考虑手术情况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法。但是都需要对鞍面解剖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详细的掌握。
- 本文“鞍结节膜瘤会不会引起失明?”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943.html)。
- 更新时间:2021-03-01 15: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