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颈部交界区脑膜瘤的诊治要点和病例分析
- [案例]巨大视神经胶质瘤赴德国全切术后3年案例回访
- [案例]巨大胶质瘤术后3年竟可以行云流水打八段锦!
- [案例]视神经胶质瘤赴德全切术后1年回访,无后遗症、没有复...
- [案例]脑干弥漫中线胶质瘤患者术后3天作揖叩谢INC巴教授
颅颈交界区的病变缺乏特异的症状或神经症状。因为这一区域的蛛网膜下腔很宽,所以只有当病灶增大的时候,症状才会出现。
颅颈部交界区是一个由斜坡、枕骨大孔和C1C2细胞组成的生物解剖单元。肿瘤来源包括:骨组织、周围软组织和包含在骨性结构中的神经组织。这些疾病的诊断是现代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巨大进步。
常见征兆为颅颈交界区肿瘤。
常见临床表现为颅颈交界区肿瘤,不管是起源于颅外然后影响颅内及椎管内结构,还是原发于颅内然后生长入椎管,都可引起邻近结构受压或牵拉的特殊征象。临床表现可分为:颅内损伤、骑跨损伤、高位颈脊髓损伤等。静脉压力和脑脊液循环的改变会使症状和体征进一步恶化。
病灶在颅内时,可出现后组脑神经症状、脑干功能障碍,有时可出现小脑症状。骑跨性瘤患者脑神经功能异常较少,高位脊髓损伤症状更为明显。颈高位病变不会引起脑神经和小脑症状,除非发生了副神经,有时是下降的三叉神经纤维束(低水平交叉的感觉和运动纤维束)。
主要临床表现为颈二神经支配区疼痛,头颈部弯曲,类似斜颈。头颈部的活动可能会加剧疼痛症状,并且可能包括在枕下。痛感通常是唯一的早期症状,也经常有关于面部、双手和肢体感觉异常或麻木的报告。在痛觉受累后,深部感觉障碍也会出现。此病见于上肢,并可以顺时针方向波及其他肢体。上肢浅感丧失,并伴有片状感觉保留,但有时容易混淆。
虽然分离感觉障碍常在脊髓髓内病中发现,但在颅颈连接处约1/4的髓外病中可发现。四肢痉挛麻痹是该地区常见的肿瘤症状。患侧上肢先出现肢体无力,然后逐渐发展为同侧下肢,最后是对侧下肢,最后是对侧上肢无力。这是一种渐进式的运动症状,是颈延交界区病变的重要特征。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颈延交界处的腹侧肿痛首先会导致下肢感觉异常。这类交叉麻痹症状常发生在合并颅底陷陷症的颈延部损伤和肿瘤病。
患者也会出现吞咽困难,语言不清,反复发生气管、支气管误吸,引起肺炎和消瘦。上颈部肿瘤可累及副神经脊髓根,表现为斜颈,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无力。大约15%~20%的患者由于前庭蜗神经损伤导致耳鸣、眩晕及听力损失。
巴尔教授了颅颈交界区脑膜瘤安全全切的要点。
脑膜肿瘤为良性肿瘤,预后良好。在所有脑膜瘤中,颅颈交界处(CCJ)脑膜瘤占1.82%。这种损伤在诊断时通常是巨大的。
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颅颈交界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病例。国际神经外科学会下属的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专家,世界神经外科协会教育委员会现任主席,德国巴特朗菲教授提倡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设计和实施手术,同时对最低限度侵犯的原则给予高度关注。
完全切除脑膜瘤可能是外科手术的一个实际目标,手术的第二个重要目标是保持寰枕关节的功能。
2.合理设计手术入路以确保颅底手术的最低侵入性,这意味着显微外科手术暴露量最大(根据潜在病变的需要),创伤最小。
根据病人的年龄和情况制定完善的术前计划。
术中合理使用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术中MRI等辅助检查,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巴尔教授的手术案例
图片1这个84岁的妇女在手术前的几个月里患上了严重的神经紊乱,并且有颈部疼痛,感觉异常,不能正常行走。核磁共振成像(a–b)显示较大的脊髓前脑膜瘤(3cm×3cm×5cm)神经轴向后移位。
为了寻求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患者家属希望INC德国巴教授进行主刀手术,于是她前往德国治疗,并接受了C1和C2椎板切除术,行枕后下中线入路。手术后,她恢复良好,头痛及感觉异常减轻,并能正常行走。MRI(c)追踪显示肿瘤已完全切除。
图片2。患者男,45岁,左大腿有颈痛,头痛,眩晕和麻木。核磁共振成像(a–c)及CT重建(d)显示极大型颅骨脑膜瘤(4cm×5cm×5cm),侧脑干明显移位,并缠绕椎动脉(箭头)。
因为病位不确定,他选择去德国INI接受巴特朗菲教授的主刀手术,并在远侧入路枕下接受了颅骨切除术。暂时吞咽困难,术后恢复良好。MRI(e和f)随访发现,在肿瘤插入部位有少量强化,但脑干未受到明显压迫。
- 本文“颅颈部交界区脑膜瘤的诊治要点和病例分析”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jiaozhiliu.org.cn/show-972.html)。
- 更新时间:2021-03-04 15:23:21